四、开展青年人生观讨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以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一些青年在人生观方面产生了困惑,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1980年5月至1981年4月,由《中国青年》杂志发起、围绕署名“潘晓”的来信展开的人生观大讨论,成为中国青年价值观演进的契机,对青年人生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80年年初,《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收到北京一位青年女工的来信。这封信反映青年女工自己人生旅途的遭遇和挫折,信中流露出对“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的感叹及对旧有人生信念的怀疑情绪,引起了编辑的关注,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思潮。随后编辑部组织力量对来信进行修改,并融入另一位青年的来信的一些主要观点,以“潘晓”的笔名在《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的醒目位置发表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从而点燃了青年人生观大讨论的“导火索”。受此影响,《中国青年报》随即也开辟专栏,就人生观问题开展讨论,讨论主要以青年自我思索为主。他们结合各自的经历和感受,交流和探讨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这一事件很快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时间,谈论青年问题、探寻人生意义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各主流媒体相继参与讨论。1980年6月3日,《辽宁日报》组织力量对辽宁大学部分学生的人生观进行调查,归纳出五个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人活着要不要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的?要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要不要为创造自己壮丽的人生而奋斗?怎样认识社会上还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要不要关心政治?8月5日,《山西日报》也开辟专栏讨论青年怎样看社会及社会怎样看青年。此后,许多报刊都参与了这场讨论。到1980年年底,讨论基本结束。1981年,《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青年报》分别发表编辑部文章,对这场讨论进行总结。现在看来,“潘晓讨论”有几点共识:一是这场讨论是五四运动以来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青年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讨论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二是这场讨论基本上反映了当时青年关于人生主题的困惑与思考;三是这场讨论理论价值不高,启蒙意义大于理论意义。①这场讨论促进了青年学生对人生观的深入思考,标志着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大潮的到来,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在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方面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