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业人格的内涵
职业人格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的学习能力。
1.健康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大多处于19~23岁,正是成年初期(又称为青年后期)。这一时期是由青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最后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大学生受到挫折时,自尊心易受到伤害,容易出现猜疑、嫉妒等情绪,甚至还会发展成为自闭症等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疾病如在大学阶段——发病初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大学生毕业后,这些心理疾病将逐渐影响他们的职业人格,成为大学生不能正确求职的重要原因。所以,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首先体现在“做人标准”上,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时应该遵守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各种公约、规则、条例等,这些是人的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道德体现在他们毕业后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热爱、是否执著。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往往把待遇优厚作为自己从事职业的首选。尽管大学生人口比例连年提高,仍有许多大学生们自认清高,死守“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不愿选择一些工资低、条件差、环境不好的工作,尤其对一些体力劳动和服务行业的工作根本不愿意去做;即使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工作,也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社会上职业供求的不平衡:一方面,西部城市、各种乡镇企业和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求不到;另一方面,在东部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必须注重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爱岗敬业、立业创业的观念;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到各行各业的建设工作中。